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

12招提升注意力

12招提升注意力
資料來源:修改自《康健雜誌》第101期《12招讓孩子更專心》張靜慧

一、 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
        書桌、書架整理乾淨整齊,玩具收起來。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、分科別放,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,用過的書收起來。

  • 房間不要有電腦、電視、電話。
  • 文具準備齊全,不要臨時東翻西找。

二、 作息規律

  • 建立規律的生活。例如起床、讀書、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,週末可以稍做調整。
  • 訂讀書計畫。如7:30~7:55複習,休息5分鐘;8:00~8:25寫報告。每做完一項就打勾。訂計劃可以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,學著分配時間;看到勾勾愈來愈多,也會有成就感。


三、 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
     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,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,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。一星期後,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,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,是讀書的黃金時段,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,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。

四、 漸漸延長專心時間
     一開始若只能專心10分鐘,可以嘗試「要不要再多5分鐘」,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、20分鐘。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。
     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,幫助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。

五、 手到口到
     讀書時寫筆記、劃重點、唸出聲來,都有助專心。

六、 讓大腦喘口氣
     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,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,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~20分鐘就要換班,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,工作反而出錯。因此,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,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,是很必要的。

七、 驗收學習成果
      著有《教出學習力》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,當孩子「宣稱」讀完書或做完功課,父母不妨抽查、抽問一下,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,應要求孩子補齊。幾次下來,孩子就會知道,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,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,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。

八、 節制使用「三電」
      洪儷瑜指出,電腦、電視、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,但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,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。「習慣了重口味食物,就不愛吃白飯,」她比喻。

九、 保持好心情
     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,「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,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」,人如果情緒低落、煩躁、沮喪,就很難集中精神。

十、 了解自己的氣質
      每個人天生的氣質都不同,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。
      觀察、了解自己的氣質,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。有些人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,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,可以用「少量多餐」的方式學習:把作業拆成幾部份,分次完成。

十一、 把學習變有趣
      有時候不專心,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,引不起興趣。老師、父母需要用點心思,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,例如戶外觀察、動手操作、遊戲等,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,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。

      但是洪儷瑜提醒,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,但也不能太過頭,「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,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,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。」

    「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,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,」洪儷瑜說,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,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;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,也是值得學習的技能。

十二、 遠離「不專心」食物
     營養師趙思姿在《營養IQ》一書中指出,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、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,這些食物包括:

  • 氧化食品:各種油炸食品(炸雞、薯條、炸過的泡麵、甜不辣、洋芋片等),以及肉類脂肪、豬油、植物油等,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,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,破壞頭腦的靈活。
  •  精製加工食品:飲料、奶昔、冰淇淋、點心、零食、糖果等。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,加入大量精製的糖,會影響腦部運作。
  • 含咖啡因飲料:如可樂、咖啡、紅茶。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,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。

做家事的好處


親子加油站..做家事的好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mei101 | 02 十一月, 2010 01:43【企劃‧文/郭盈秀;整理/謝宜桂】
孩子從做家事中學習到什麼?
    許多大人眼裡的家事,似乎總帶著吃力不討好的意味;但其實對於孩子而言,卻是一個絕佳的成長機會。藉由做家事,孩子不但能親身體驗生活方式,更能學會自動自發、責任、邏輯……等自我打理、自我照護的概念與能力,甚至更大大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呢!

從增加孩子的參與感開始
    家事達人、同時也是《會做家事的小孩有創意》作者陳映如,根據多年來的了解與觀察,說明在賦予13歲的孩子進行家事方面,各有需要不同著重的地方。陳映如表示,大約1歲多至2歲的孩子,可能會開始對媽媽的動作有興趣,這時候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,讓孩子模仿大人的做家事動作,如跟著媽媽一起擦擦桌子之類的;大約3歲左右,孩子的各方面發育較為成熟,此時的家長可採取「任務」導向,給予孩子明確的指令(如鞋子放在鞋櫃、書包擺放在房間),以幫助養成「完成某一件事」的態度。陳映如進一步解釋,讓孩子學會做家事,有助於養成「打理自己」的能力及「自動自發」的習慣,且隨著成長,孩子不只是單純地模仿動作,也開始會思考怎麼做才會更有效率完成任務,進而延伸至責任、邏輯等等,思想發展更成熟,甚至還可能對孩子未來在職場方面大有助益。

家事:大家的事
    心聲蒙特梭利托兒所所長石美慧表示,家事指的就是「大家的事」,只要身為家中的一份子,就有義務協助完成與家中有關的大小事。因此,想培養孩子養成做家事的習慣,就必須從「觀念」著手。同時也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實際參與,就如同蒙特梭利博士的名言:「請幫助我並讓我自己做(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)。」自古以來,華人世界普遍存在著「家庭主婦」、「男主外女主內」的想法,認為家事是女人的職責,縱使此現象在現代已慢慢減少,但依舊存在;此外,現代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念書,也總是將家事的責任全部承擔下來。也因此,造成現代愈來愈多孩子不具備足夠的生活能力。針對於此,陳映如和石美慧所長提出以下的建議,希望能幫助父母引導孩子一起參與做家事。

建議1.每個星期六定為家事日
    石美慧所長建議,父母可將每個星期六定為全家人的家事日。在這一天,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被分配到一項家事任務,從負責哪個區域、做哪些事、怎麼做等等,每個成員都要認真思考,以身體力行,真正參與並體會做家事的成就感及參與感。

建議2.只要不危險的都可以
家事的範圍很大,事項很多,因此只要不危險且能力所及,都是孩子可以做的家事。陳映如和石美慧所長皆表示,火、電、強酸和強鹼等,都是危險源,一不小心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,因此需要使用到這些危險源的地方、用具或清潔劑等,家長有責任避免讓孩子接觸。

建議3.明確的指令
     由於做家事對孩子來說很新奇,孩子可能會模仿、也可能會東碰碰、西摸摸的;為了讓孩子正確地學會家事,父母的指令明確與否就相當地重要。例如父母可表示「拿抹布擦廚房的桌子」,孩子就會很清楚知道這件家事需要做的是什麼動作。

建議4.重複示範
    每個人第一次做家事的經驗幾乎不會很熟練,更別說是剛接觸家事的孩子。石美慧所長認為,家長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,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學會做家事,不忌諱重複示範;而陳映如也表示,家長千萬不要表現出「我來比較快」、「你怎麼會做成這樣」或搶著做等負面的言語或行為,這樣不但讓孩子無法學習到家事,甚至還會失去信心,而將家事視為排斥的項目。

孩子從家事中學到的好處
    陳映如表示,曾有一位小學校長提出「倒垃圾」理論:知道什麼時間收垃圾、收垃圾場所與家之間的距離、哪條路比較遠或近等等,這些看似平常的動作,其實都在訓練孩子生活的應用能力,以及如何分析風險,選擇最適合的方式。

好處1.自動自發
    家事是最貼近自身生活,諸如起床折棉被、放學回家擺好鞋子和書包、吃飯後收拾碗筷將桌子擦乾淨等,這些家事都能讓環境變得整潔,同時更幫助自己的身心生活舒適。陳映如表示,養成這些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,能促進孩子變得更自動自發,個性會比較積極且主動。

好處2.責任感
     石美慧所長表示,從小就賦予孩子對家事的認同,覺得家事屬於自己的責任,就會全心全力地做到好、做到完,這就是一種責任感最基礎的表現及訓練方式。

好處3.自信心
    父母先協助孩子學會做家事的步驟後,往後讓孩子漸漸擁有獨力完成家事的機會,如此不但能幫助孩子獲得獨力完成家事的成就感與參與感,還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自信心。

好處4.邏輯
     每一件家事都有其執行的步驟、順序及要訣等。石美慧所長進一步說明,孩子可藉由被交付家事的過程中,了解並思考如何做這項家事、怎麼做比較省力、怎麼擦地會比較乾淨、幾點要幫媽媽準備晚餐等,進而在腦中形成具架構性的邏輯思考能力。

好處5.耐心
     孩子可藉由被交付家事的過程中,了解並思考如何做這項家事、怎麼做比較省力、怎麼擦地會比較乾淨、幾點要幫媽媽準備晚餐等,進而在腦中形成具架構性的邏輯思考能力。 家事內容可大可小,花的時間有長有短,因此可培養孩子短期專注力及耐性,能從頭到尾好好地完成一件完整的家事。